淮阴工学院是江苏省属本科院校,坐落于周恩来总理家乡、全国历史文化名城——江苏省淮安市。学校起源于1958年创建的淮阴工业专科学校,2000年与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、淮阴职工大学、淮海交通职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淮阴工学院,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、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。66年来,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,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要求,秉承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校训,铸就了“明德尚学、自强不息”的校园精神。
学校现有枚乘路、北京路、萧湖3个校区,校园占地2200多亩,校舍总建筑面积73万多平方米。现设有22个院(部、中心),73个本科专业,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类别。有全日制在校生2.4万余人,其中,硕士研究生1500余人。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,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。
淮阴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应用型大学,涵盖管理学、社会学、农学、文学、法学、艺术学、理学、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门类。现有省“十四五”重点学科6个,ESI全球排名前1%学科3个(工程学、环境与生态学、化学)。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,着力培养高素质、实基础、强能力、善创新,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。办学66年来,已累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逾13万名,毕业生以综合应用能力强、可持续发展后劲足而广受社会欢迎,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,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,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,国家级“专业综合改革”试点专业2个,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,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。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,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,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50部。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9600余项,其中“创青春”国赛金奖、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、“挑战杯”国赛特等奖各1项。
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行业发展需要,弘扬校企合作优良传统,大力实施校城融合工程。“基于干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”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。近5年,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,省科技进步奖、省哲社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37项;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00余件,实现专利转化3800余万元,学校进入“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”前50强。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、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、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、国家级大学科技园、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国家级平台5个,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、省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、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、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、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省部级平台53个,实现了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平台全覆盖。苏北发展研究院获批“省级重点培育智库”,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库100强,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。校城融合“1111工程”成为全省产教科城融合特色品牌和典型案例。
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活跃,先后与美国、法国、意大利等全球22个国家及台湾地区6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,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,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成立“中欧运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”,与法国洛林大学、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,获批江苏高校“郑和学院”立项建设单位。强化留学生教育管理,“留学淮工”品牌持续彰显。
奋进新时代,逐梦新征程。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紧紧围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,持续推进错位发展、借力发展、特色发展,加快建设特色鲜明、国内领先、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,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。